捐赠故事 | 勇开新域,烛照学海:记捐赠人戴金星院士

发布者:吴迪发布时间:2025-05-08浏览次数:45

编者按戴金星,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著名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天然气研究和勘探工作,提出煤系是良好的工业性烃源岩理论,开辟了我国煤成气勘探新领域,主持研究的中国煤成气的开发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戴金星校友始终心系母校发展2021年,捐资注入徐克勤地球科学发展基金;2022他再次捐资设立戴夏奖助学金,彰显其地质报国、反哺育人的教育情怀,持续助力南大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

 

 

 

走入地质的世界——

“干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是一种幸福”

 

现在,90岁高龄戴金星依旧几乎每天都会早早到办公室工作。谈到这个习惯,他说:“干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是一种幸福,谈不上辛苦。”

对地质的热爱始于少年时。小学一次地理劳作课上,戴金星用石膏板制作的全国煤矿和铁矿分布图赢得老师称赞。“这次表扬是对我很大的鼓舞,我至今记忆犹新。”戴金星说,正是这次经历,让他对地质科学逐渐产生了兴趣。

投身地质科学,既是兴趣使然,也蕴含着一名青年的报国之志。上世纪50年代,正值国家大规模建设时期,急需各类矿产资源。还在读高中的戴金星广泛涉猎地质科普读物,思考地质领域的问题,还在班级活动中特意组织大家合唱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的《勘探队员之歌》。时至今日,戴金星依然清晰记得每一句歌词:“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1956年,戴金星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攻读大地构造专业,正式开启了“地质人生”。戴金星说,当年高中全班有8名同学报考了地质专业,大家相互激励,后来基本上都从事地质方面的科研与教学。

 

拓宽找气的路径——

科研有的时候也需要另辟蹊径,可能会有意外收获

 

1998年起,戴金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20多年积累下的55本日记,摞起来足有1.5米高。日记本扉页上,一笔一画写着勤作、勤读、勤思、勤创8个大字,这是戴金星的信条,也是他不断找准赛道、探出新路的钥匙

1961年,大学期间从没学习过石油领域相关课程的戴金星被分配到当时的石油工业部科学研究院,不久后又被安排到江汉油田锻炼。巨大的专业跨度让戴金星压力很大。面对困难,我从书本里寻找答案。在江汉油田的10年里,我几乎把油田图书馆里油气专业的书籍全都看了一遍。戴金星说。

通过阅读,戴金星逐渐认识到,因为石油产量高,各国都很重视石油勘探开发,而对天然气的研究则相对滞后,我们应该尝试天然气这个新赛道。随后,戴金星投身天然气研究。在天然气领域,当时学界的主流观点还是油型气,认为只有在湖相地层、海相地层中才能找到油气。科研有的时候也需要另辟蹊径,可能会有意外收获。结合实际情况,戴金星创造性地提出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的思路。经过详细的调查论证和反复思考,1979年,戴金星发表了《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和石油》一文。煤成气理论的诞生,打破油型气一元论的束缚,实现我国天然气勘探理论由一元论二元论的转变,推动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加速发展。

时至今日,戴金星依然笔耕不辍,不会使用电脑的他,一字一句、一图一表都是自己慢慢写下的。

 

甘做学生攀登的梯子——

把这份为人师表的精神传承下去

 

科学之路,奋力攀登;杏坛之园,桃李芬芳。多年来,戴金星先后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50人。当年我的老师引导我、鼓励我走上地质科学的道路,我也要把这份为人师表的精神传承下去,尽我所学、尽我所能做学生攀登科技高峰的梯子戴金星说。

如今,戴金星不仅带领学生参与重大课题研究,还坚持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研讨活动。研讨中,戴老师会询问我们的科研进展,也会为大家答疑释惑,指导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戴金星的学生、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大洋基地主任丁巍伟这样说道

过一天要有一天的贡献。戴金星常这样说。除了在科研领域不断攀登,戴金星也在不断播撒科学的种子,为人才培养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获得陈嘉庚科学奖百万元奖金后,他把一半捐赠给四川巴中革命老区设立助学金,一半捐赠给母校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在南京大学地质学科的史册上,戴金星既是仰望星空的开路者,亦是培育新苗的耕耘者。2021年,在南京大学地质学科百年庆典之时,他向母校捐资支持徐克勤地球科学发展基金;2022年,再一次向母校慷慨捐资,设立戴夏奖助学金,支持南京大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从勘探者的锐意到师者的仁心,戴金星院士用一甲子光阴诠释了何为地学赤子。他以煤成气理论叩开中国煤气理论新境界,更以九旬之躯化身薪火传递者——助寒门、设基金育英才、办科普播火种。他扎根大地、心系家国的情怀,诠释了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是后辈学子的楷模。

 

(文/人民日报记者王洲,实习生艾克旦·买买提依明参与采写,原载2024828日《人民日报》要闻6版;转载时略有修改)